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五月婷婷亚洲激情综合网-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國開聯官網 > 觀點 > 院士觀點

電商助農的五大模式

國開聯 2021.03.23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電商助農顯成效

 

從整體來看,中國電商平臺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在驅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貧困縣網絡零售額達3017.5億元,同比增長26%,有效拉動了貧困地區的經濟增長。

 

 

其中,國家級貧困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06.6億元,同比增長43.5%,增速較2019年提高14.6個百分點,更多農民將線下農產品轉向線上銷售,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農戶拓展增收空間,農產品電商市場進一步激活。

 

 

農業農村生產是民生根本。過去五年,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實際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13元,實際下降0.1%。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電商助農大有可為

 

伴隨縣域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各種電商新模式不斷涌現,農產品也得益于電商拓寬其銷售渠道,更好的服務居民消費升級的需求。目前隨著電商平臺市場的下沉,農村農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創新已成為縣域農業經濟轉型的關鍵詞,那么電商助農有哪些模式呢?

 

模式一:借助物流電子商務化實現優化配置

互聯網具有扁平化、透明化的特點,能夠解決傳統農產品銷售中信息不對稱、供應鏈短路等問題。基于物流電子商務化實現交易雙方物流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疏通農村電商物流各類制約瓶頸,優化供應鏈,在貨物在途時間、第三方儲存時間、基礎設施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和提高。

模式二:利用電商交易平臺拓寬增收空間

近年,電商交易平臺為企業創造大量貿易機會,農產品領域借助其優勢依托互聯網,使得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變為現實,大量減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具有產品優勢的鄉村農業經營主體也能夠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擴張交易品類,能夠達到快速盈利的目的。

模式三:借助電商平臺打造品牌農業提升經濟效益

農產品多為生活必需品,大多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整體品牌缺位。農產品品牌是提升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借助渠道賦能,利用直播、短視頻等社交電商新模式進行推廣,與阿里、拼多多等電商龍頭企業合作,提高產品知名度,在打造品牌過程中,要保證品牌的品質和服務,把握品牌差異化,確定與差異化相一致的品牌故事,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

模式四:運用電商大數據技術驅動供需再平衡

由于農業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受到許多自然因素影響,如何預測市場行情、預測氣象種植、精準營銷等是許多農業經營主體頭疼的問題。基于大數據全面掌握農業動態,將各個環節進行數據可視化,有助于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科學的管理決策,實現現代農業穩定發展。

模式五:電商規模化發展形成溢出效應

加大對扎根縣域電商企業的培育,實現農村電商生態圈良性發展,成為地域特色產業。通過電商上下游集聚發展,農戶能夠享受到宣傳所帶來的效益,并可通過完善的物流配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擴大規模效應,即便是沒有參與電商產業鏈環節的農戶,甚至是沒有土地的鄉村居民,也能夠得益于規模化的成果。

目前,基于大數據的電商創新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農業農村通過電商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優化,尤其是在農產品銷售方面提供了不少便利。但面對電商市場層出不窮的新模式,縣域電商亟需建立起面對市場變化能夠快速調整的反應機制,各個運營環節都需要不斷調整升級。借助電商平臺助農,長效地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現消費者、農戶、平臺三贏的格局。

觀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