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五月婷婷亚洲激情综合网-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國開聯官網 > 觀點 > 新型工業化

香港娛樂產業挖掘“內地渠道”

2014.03.03

長沙,一座中國內地的二線城市,鄧紫棋估計做夢都想不到,這里將是她事業真正騰飛的起點。因為參加《我是歌手》這檔節目,這位90后新生代歌手方才為人所熟知。盡管,鄧紫棋19歲時就已經在香港紅館舉辦一連5場的個人演唱會。

伴隨著內地娛樂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尋求“北上”發展,但除個別成名已久的藝人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外,新生代的香港藝人,大多還未找到叩開內地市場大門的方式,直到鄧紫棋的出現。

鄧紫棋的崛起路徑,與其他香港藝人截然不同。她經歷了香港娛樂工業體系的打造,又成功嫁接了內地市場的流量,并由此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回報。可以說,她是“香港制造+內地渠道”模式的典型產品。而鄧紫棋在內地市場的突破,或許會為日漸衰落的香港娛樂產業,提供一條新的轉型思路。

長期以來,香港的娛樂產品一直限于市場范圍小,產品的渠道固定。而操刀產品的制作人,往往無需太多考慮市場、渠道的變化,只要保證產品內容足夠“優秀”即可。隨著上世紀的改革開放,內地娛樂市場對外打開門戶,沒有經過任何娛樂市場化培育的內地市場,在這些成熟流水線上下來的娛樂產品面前,沒有任何抵御能力。一時間,眾多香港藝人在內地成為炙手可熱的巨星,港產影視作品也常常擁有“萬人空巷”的魔力。不過,這種單純的“內容輸出”,隨著內地內容能力的增強,正在逐步失去它的魔力。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內地的娛樂內容生產線日趨發達,并且,相比港產內容,內地制作方還體現出了巨大的本土優勢。進入21世紀后,以《快樂大本營》、《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內地娛樂節目,開始占領觀眾的電視屏幕,內地娛樂產品的價值被重估。

在內地娛樂產業爆發之后,包括音樂、電影、娛樂節目在內的整個香港娛樂產業陷入疲軟,大批優秀的制作人、藝人被內地娛樂公司分流,而香港新生代藝人,則往往難以獲得成長的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在香港小有名氣的鄧紫棋,直到踏上《我是歌手》的舞臺,才真正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

在不少電影、音樂人看來,內地市場的巨大需求,最終會將香港納入其整個娛樂產業的分工體系當中。香港的娛樂產品機構,必須要進行轉型。在香港,英皇可以包攬“投資、制作、發行、營銷”全產業鏈,但在內地,英皇很難復制這一模式。它必須依靠內地合作伙伴,進行“捆綁經營”才能實現“通關”。《救火英雄》、《消失的子彈》、《一九四二》等電影,均是“捆綁經營”模式下取得了商業成功。

這樣的邏輯,同樣適用于娛樂節目。因為,“將關注度套現”是娛樂節目典型的商業模式,這讓擁有更大收視群體的內地娛樂市場,備受資本的青睞。而香港的市場容量,卻非常有限。像《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樣的優質娛樂節目,其廣告冠名費,是任何一檔香港娛樂節目不可想象的。其中,《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冠名費高達3.12億元。

并且,隨著大量金元的注入,內地娛樂產品的制作水平也越來越高,甚至已趕超香港。以《我是歌手》為例,其每一期高達四十多個機位、共計百人的制作團隊,香港資深音樂人梁翹柏領銜的亞洲一流音樂團隊、這些硬件指標,足以讓任何一檔香港娛樂節目為之汗顏。這種高質量的配置,是節目吸引優秀歌手“投奔”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鄧紫棋是“主動”納入內地娛樂市場分工體系,并藉此完成了一個“香港娛樂產品嫁接內地渠道”的成功案例。隨著在《我是歌手》的走紅,她不僅登上各大娛樂媒體的頭條,微博粉絲增至373多萬,出場費也從每場10萬元暴增至40萬元。據估算,包括廣告代言等商業活動,加上她將在內地舉行的21站巡回個唱,鄧紫棋的《我是歌手》之旅,累計將吸金逾2000萬元。

不過,能夠像鄧紫棋一樣“成功嫁接內地渠道”的香港藝人,并不多見。鄧紫棋與以往的香港歌手大為不同:她可以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開玩笑,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等內地流行的網絡社交工具與粉絲互動,她可以面對鏡頭秀出搞怪的“金魚嘴”,還能翻唱內地知名歌手汪峰的歌。可以說,雖然出產自香港娛樂工業體系,但鄧紫棋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更傾向于滿足內地市場的需求”。

而一個重要的背景是,雖然香港娛樂市場整體低迷,但其人才優勢,對內地市場依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事實上,以華誼為代表的內地娛樂公司,已紛紛把手伸向香港,開始簽約一些優質的香港藝人。近年來,香港藝人“離港北上”已成為一種風潮。

鄧紫棋可以說是一個現象,她實現了新生代香港藝人直接嫁接內地市場的夙愿。香港應該更加“從內地市場實際需求出發”設計產品,這樣才能在內地市場引發共鳴。這就意味著,香港需要在這個全新的分工體系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不管是輸出音樂、電影、娛樂節目或者是藝人。在娛樂產業的市場主線轉移至內地之后,如果香港的娛樂產業還是因循以往的制作邏輯,局限于本地市場需求制作產品,將難以獲得商業上的回報。

當然,至少到目前為止,香港娛樂產業的底蘊和工業體系的完整性,仍要領先于內地。在行業風向已變的情況下,“香港制造+內地渠道”模式,或許是香港娛樂產業重新崛起的難得機遇。

來源:國開聯產業研究院     實習編輯:王楠

觀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