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五月婷婷亚洲激情综合网-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國開聯官網 > 觀點 > 重點政策解讀

《中國制造2025》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

國開聯產業規劃研究院 2016.03.08

今年3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10大領域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這意味著《中國制造2025》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體的實施路線圖。

 

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只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邁進的第一步。從制造業大國到強國大致需要30年,分三步走,《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2025》的審議通過,標志著我國將告別重化工工業的國民經濟結構,向高端、節能、環保、高科技方向大步邁進,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將邁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以及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具體路徑,《2025》規劃將進一步明確未來我國具有發展空間與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為我國未來產業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亦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經濟效率與質量的作用。

從國際情況來看,德國的傳統制造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制造業實力雄厚的德國,憑借其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較早地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低谷,其提出的“工業4.0”計劃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可謂先聲奪人。美國則吸取總結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驗教訓,在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業”與“再工業化”。我們看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不同類型的國家通過結合本國的實際,都提出了其制造業發展的戰略與思路。

數據顯示,到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20%,與美國相當,但卻大而不強。但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制造業仍處在“大而不強”境遇的主要原因包括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資源效率利用較低等方面。但無論是從先進國家,還是從我國自身角度來看,工業化在歷史進程中的支撐作用與主導地位不會改變。

《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在于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而創新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人。技術型人才的緊缺導致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從我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現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社會的目光都集中在貿易、金融等流通領域,而逐漸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轉型,直接影響到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導致工程技術人才的斷層。

要實現《2025》的目標,應將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作為中長期戰略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在結構調整方面,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升級,應做到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與新興產業的建設發展“兩手抓”。既要致力于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技術與企業,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也要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

對此,政府可采取培育政策措施,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此外,應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堅持綠色發展,提升制造業活力,建立與市場間的緊密聯系。在我國制造業實力雄厚的長三角一帶,可通過市場手段,推動形成戰略創新聯盟,憑借本地和周邊的互聯網企業,通過聯盟的方式,構建出一個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原文摘自《高新技術產業導報》有刪減和編輯)

觀點

推薦閱讀